“你还年轻,没经历过大风大浪。”
火车上,杨在保嘴角勾起一抹弧度,笑着说道:“两个人出门,相互还有个照应。还有在车上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除非你边上自己人很多。”
黄文彬点点头:“受教了。”
杨在保笑着说道:“只是一些普通的经验之谈,你多出行几次就知道。”
这一次的车程同样要二十多个小时,中途还要转一次车。
等到上海北站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杨在保在上海呆了挺多年,对这里的环境熟悉得很,他把黄文彬送到了上海作协的所在地,也就是巨鹿路675号。
“收获杂志社,上海文学杂志社,还有以前《萌芽》也是在这里。”
杨在保笑着冲黄文彬介绍起来:“不过《萌芽》在66年的时候停刊了,现在还没有复刊呢。你进去吧,找那栋最绿的楼,三楼就是《收获》杂志社了。”
“谢谢杨大哥。”黄文彬由衰地表达了感谢。
杨在保哈哈大笑,挥了挥手:“本来想请你上我家坐坐,但是你应该没有时间,以后再请你好了。”
黄文彬点头:“有时间,我一定去做客。”
杨在保转身走了。
黄文彬略有些忐忑地走进了上海作协大院的门,第一感觉,就是好特么的绿啊。
虽然已经12月了,但是上海的天气没有降得太厉害,院落里的树还没有怎么变黄。
黄文彬找到了那栋最绿的楼,走了进去。
走到三楼,果然看到楼道对面有个房间,门口贴着《收获》编辑部。
“你好?”
黄文彬探眼看了看杂志社里面,现里面好像有两三个人,于是敲了敲门。
听到声音,有两个人扭头看了过来。
“你找谁?”其中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笑着问道。
黄文彬立即自我介绍道:“我叫黄文彬,是李小琳编辑邀请我过来参加笔会的。”
“啊,你就是黄文彬?”
“真是年轻啊,长得也英俊。”
老太太有些吃惊,忙招手道:“别在门外站着了,快进来吧。”
黄文彬迈步走了进去。
另一个,年轻的男编辑立即给黄文彬搬来了一把椅子。
“小琳可是一顿把你夸,说你未来肯定是个大文豪。”老太太笑呵呵地看着黄文彬:“我看你这模样,倒有可能会成为大明星。”
黄文彬只能尴尬地笑了笑:“您过奖了,不知道您是?”
“我叫郭拙,审稿组的组长。”老太太十分热情,冲黄文彬说道:“你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二审就是我看的,终审是巴老亲自审过的。”
“那多谢郭编辑。”黄文彬随口道谢。
他刚坐下来没多久,就有不少人围了过来。
甚至隔壁的《上海文学》的编辑也跟着看看热闹。
今年文学界最热火的题材肯定是伤痕文学,最炙手可热的作家是刘心武等人,但是文代会之后,最耀眼的文坛新星,那就只有黄文彬一人了。
能得老者看中,还亲自写寄语,那得是多大的荣耀,确实已经算是明星了。
围观的编辑们也不禁七嘴八舌地冲黄文彬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