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重重地点点头,顿了顿,我艰难地开口:“妈妈,学校要交三元钱的试卷费。”
每次找母亲要书杂费时,是袁琳最为难的时候。
“没钱!自己找你爸要去!”想到女儿从不向袁刚要钱,母亲气脑地嚷着。
袁琳无奈地又一次向母亲阐述:“爸爸说了,我留在义川读书,他供我所有的学费。我要是到重庆读书,他就不再承担我的书学费。我答应了。”
“我不管!你到底找不找你爸爸要钱!?”母亲强硬地地逼问袁琳。
“我不会找爸爸要钱,我答应过他,到了重庆就不再向他要一分钱。”袁琳委屈地回答。
“你不找袁刚要钱是吧?!那你马上写信给他,跟他断绝父女关系!”母亲步步紧逼。
“妈妈——”我望着母亲,无语以对。血缘关系,怎么能说断就断呢?
母亲见我坚决不肯妥协,她强忍住心头的怒火,双手颤抖着从兜里掏出三元钱,没好气地丢给我,就自顾自地回到外间张罗晚上打麻将的事情去了。她希望今天晚上手气能好点,把女儿的书杂费赢回来。
袁琳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三元钱。这三元钱拿在手里,仿似千斤般的巨石,压得袁琳胸口喘不过气来。过了好一会儿,她深深地吸了口气,背上书包,走到屋外,望着母亲背对着她的被生活的重担挤压得略显佝偻的背影,轻声告诉:“妈妈,我走了。”
在原地等了一会儿,见母亲仍在气闷中不肯回应,袁琳无奈地缓缓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母亲的家。
天渐渐黑了,袁琳在铁轨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面容是从未有过的凝重。还有一个月就中考了,能不能继续读书就在这最后一博。不管能不能考上中专,她都要尽全力拼一拼,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遗憾。
夜幕降临,菜园坝火车站依旧灯火通明,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有的背着重重的行囊,奔赴五湖四海;有的涌出火车站口,散向四面八方;有的在火车站附近招揽住宿,吆喝生意;有的在人群中来回穿梭,你分不清是趁虚而入的小偷,还是兢兢业业的便衣警察。
袁琳走到菜园坝的交叉路口,正要过马路,迎面走来一位背着斜挎包的青年,他狼狈地拦在袁琳面前,祈求道:“小妹妹,我是一名大学生,我的钱包被偷了,你能帮我吗?”
袁琳注视着对方青春正茂的脸,满眼都是不赞同:年纪轻轻,有手有脚,干什么要乞讨?
男青年看明白了袁琳的意思,有丝羞愧地想要转身。袁琳看到了对方白衬衫衣领上浓重的汗渍污垢,突然想到了在家乡半工半读,一心想着为哥哥们挣学费的赵诚。
赵诚,你在家乡还好吗?你一个人在外打拼,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吧?
袁琳从母亲给自己的微薄的生活费中取出五元钱,递给对方:“这里有五元钱,你拿去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吧。”
每天早晨一元钱,五元钱是袁琳五天的早餐费。
对方接过钱,也许是嫌钱少,也许是被感动,嗫喏着嘴唇不知道说啥,袁琳温和地说:“回去好好读书吧,你这么年轻。”
没有等男青年回答,袁琳就转身离开了。
男青年的心灵被袁琳的话震撼到了,他若有所思地望着袁琳的背影,沉默良久。
袁琳不知道的是,因为她的一个善举,男青年收回了自己跨向歧路的脚。他听取了袁琳的建议,回到学校完成了自己剩余的学业,靠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赵诚,愿你在异地他乡,遇到困难,也会有人出手相帮。”袁琳一边走着,一边在心底默默祝愿。
袁琳转学到重庆后,赵诚有给她来信,告诉她想要辍学去广州打工的想法。
袁琳抿了抿唇,赵诚的两个哥哥都考上了大学,赵诚的成绩那么好,如果他一直读书,考上大学也是指日可待。可是赵诚却说,他的父母已经年迈,再也无力供他读书了。与其让父母为了供他和哥哥们读书疲于奔命,耗尽心血,他宁愿不读书,出去自力更生,也好减轻父母的负担。
袁琳心疼赵诚的孝顺懂事,但是初中都不能毕业,对赵诚出去打工是非常不利的。何况赵诚还没有十六岁,找工作肯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袁琳提起笔,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赵诚,并叮嘱他一定要读完初中再出去打工。
袁琳的父母离婚后,她就成了无根的浮萍,飘到东,飘到西,无处归依。人没有了根,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虽然躯壳还在,灵魂却失去依傍,天地茫茫不知归处。
袁琳不想子贤受同样的飘泊之苦,她在信里殷切地叮嘱赵诚,今后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就是自己的根。人有了根,精气神才会有安放的去处,才不会像她一样,仿若断线的风筝,可怜又可悯。
回到宿舍,袁琳拿出书本认真地温习,到了十一点,她准时息灯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