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皇后到底没有把奏折拿出来给崇祯看看。
而崇祯本以为自己不理会,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却没想到整件事情的生却是愈演愈烈。
上书奏折无果。
这些文人再次玩起了了宫门口跪着请愿。
打算以这种操纵舆论屠龙术,来逼迫皇改变想法。
其中加入的各个党派的人都有,就连一直水火不容的阉党也在其中。
崇祯想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把自己一人关在了御书房苦思冥想对策。
此时的御书房之中,只有三位太监和一位锦衣卫总指挥使。
说出来也是讽刺,整个朝堂上如今能够支持崇祯的,就是这些身体残缺的人。
魏忠贤近来过得并不舒服,皇不喜欢他的“九千岁”名号,他改了,不喜欢有人给他立生祠,他也改了。
虽然给他加重了权利,却不知为何他的心里反而没了底气。
如今就连收受贿赂,都已经不再去做了。
就是他的那些儿郎们,也一个个约束的很好。
按理说不应该啊。
大权在握,怎么都要意气风才对。
人生的反差,在这一次自己手下的那些,认了自己做义父的官员,也跟着一起反对皇,他却没办法控制的时候,恍然惊醒,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皇上。
重有了这一份认知,对于自己曾经坐下的事情,也多了一层深入的思考。
他不是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可用市井之徒的那些想法,也看出了其中的凶险。
而这些凶险偏偏都不是他要求弄出来的。
底下人拍马屁,自己是很舒服,却从未曾想过其中的深意。
此次想来那些义子们是在把他当做背黑锅的牲口来用。
一旦没有了利用的价值,立刻就是身死的时候。
特别是这几日,每当半夜都会在睡梦中惊醒,而当现自己根本不能控制那些文人之后,就用东厂的探子们,仔细的搜查所有贪污受贿,当街行凶,欺男霸女,买卖人口的证据。
重要的是这些事情他还没有办法和旁人商量。
而和他关系不错的客氏,也凭借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察觉出了一些问题,正在极力的弥补和改变。
被皇上召集去往御书房路上的时候,也见到了另一位大太监。
两人平时都是互相看不顺眼,然而这一次却是都从对方的眼中察觉到了一场危机。
曹化淳说是太监,不如说是一位文人。……
曹化淳说是太监,不如说是一位文人。
他的所思所想,大部分都是站在了文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皇上弄出“火枪大学士”头衔的时候,就知道事态要遭。
可由于当时自己没有在身边陪着,也就没有机会劝阻皇上。
而他之所以知道的这么详细,还是成立的道院掌院徐光启,亲自给他传的话。
当时徐光启没有阻止这件事情的生,是因为经验不足,事后想了又想,想要补救却已经晚了。
在三位太监和骆养性没有到来之前,崇祯脾气暴怒的恨不得把整个紫禁城给拆了。
然而四人先后到来之后,崇祯又恢复了风轻云淡。
似乎那些跪在皇宫门口的大臣们,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说说看,那些朝中大臣们为何跪在皇宫门口?不要告诉我真的是为民请愿。”
崇祯的语气很随意,却让端坐一旁的其他四人心头一禀,知道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在座的这些人都知道,那一个大臣不是把为民请愿挂在嘴上的,可有谁真的做到了?不过是说说而已,该谈利益的时候,比谁下手都狠。
曹化淳是不想开口说话的,可没有人明白其中所代表的东西,就只能自己开口。
“他们其实是在为了道争,为了儒家正统的法统之争。”
曹化淳只说了一句,崇祯立刻就想明白了其中所掺杂的东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几千年前定下的传统,儒家好不容易把其它百家赶出了朝堂,并且贬到了臭水沟中,自然不愿意这些东西有再次翻身的机会。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个“火枪大学士”的头衔,可意味着别的行业已经能够打破儒学的垄断。
这可是要砸碎所有儒生饭碗的消息。
怎么可能不引起所有儒生的反对。
崇祯还是一种现代的人的想法,这种司空见惯的做法,可都是穿越人士的标配。
(本章未完,请翻页)
然而到了他的身上,却又成了动-乱的起源。
“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