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还得多亏田令孜
张承业在邠州好大动静,不可能瞒过人,田令孜在后悔以及想办法补救的同时,也是打听到了张承业和李业之间的渊源。
再加上,李业早期屡受郑畋提拔看顾,田令孜如何不知道,这厮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于是乎在王铎封赏之时,就对天子吹风
表示李业年纪尚轻,若此时重赏,日后难免功高难赏
这话说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是句屁话,因为现在又不是太宗朝开国时,说句不好听的,你小朝廷能存续多久还得看人家反正脸色呢,什么时候轮到你来“保全功臣”了?
但起码说起来,却没人好反驳,而且太监们此时都跟田令孜站在同一阵线。
而郑畋一人,又有避嫌缘故,也不好说话
正当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来“附和”田令孜
乃是门下侍郎,宰相崔安潜
崔安潜言道
“田公所言在理,李业为宗室之后,确实不该重赏。”
他这话听起来是在帮田令孜,但事实上,谁都知道,大唐并没有限制宗室领兵为官一说。
恰恰相反,对于年轻的天子而言,李业从之前毫无干系,从来没见过的一名藩镇将领,一下子就变得亲切,且只得好奇起来。
也让其他朝臣乃至宦官们动了心思
自从三个月前,李业把崔舣、崔瑛一行人护送回了蜀中,崔安潜就想趁机结交这个前途远大,又宛如新星的藩镇节帅。
持重老成如他,哪里不知道,在这个乱世,什么“几姓几望”并无多大作用,想要站稳脚跟,还得和藩镇打好关系。
君不见郑畋一身病躯,要死不活的样子,站在这里,田令孜照样忌惮三分不敢下手,为何?还不是人家和好几个藩镇都有香火情嘛!
因为此事的大唐朝廷和皇室,实在是太需要外部力量支持了。
而在诸多出身的军事力量中,远支宗室,一直都属于最可靠的一批。
自安史之乱以后,在唐中央眼里,藩镇军队的忠诚度大概是,宦官控制>名门望族、文臣控制>宗室将领>禁军出身武将>一般武将>兵变上位的衙将。
其中,宦官和文臣,事实上就等于中枢直属
因此,在诸多武将当中,宗室出身属于最可靠的一类
如之前李业遇到的前朔方节度使李玄礼,就属于此类,事实上在唐朝中晚期诸多反正叛乱中,还真鲜见宗室参与。
恰恰相反,他们往往都是维护长安的急先锋
听闻此言,天子兴致大涨,连忙让人取来宗谱,并询问和李业熟悉的郑畋道
“郑卿可知大宁侯为何支宗室?”
郑畋如实回答
“老臣记得以前问过他,似是先濮恭王之后,他先前投军时改过名字,原先唤作李烨,火华之烨。”
濮恭王便是太宗李世民四子,李泰(贞观二十一年,改封濮王)
“如此,岂不与朕九代前同宗?”
天子李儇更加感兴趣了
唐朝宗室分几类,有陇右李氏出身的,最不稀奇,遍地都是,哪怕到了后世,姓李的十之二三都出于此,已经不算宗室了。
还有同为北魏李虎之后的,这才算和宗室沾点边,如昔日玄宗朝宰相李林甫,便属此类。能到这一层的人数就少了,全国大概也就十来万。
而真正高祖李渊之后,才是正儿八经的宗室,只是李渊实在太能生,当太上皇后还生了一堆儿子。
其中尤其是二十二子李元婴,就是造滕王阁的那个滕王,又生了十八个儿子。再加上李渊子嗣后人在太宗朝后,由于远离皇位继承,在历次动乱中少被清算,反而展壮大,最后占了唐朝宗室的半壁江山。
反倒是真正的太宗之后,即使到了唐末,恐怕也就万把人。
这个基数里面,居然还能诞生天下闻名的名将
这也难怪天子和众朝臣稀奇了
皇帝叫来掌管宗谱的太监西门重遂翻阅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