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六零年代一家人的故事 > 第261章 楼房(第1页)

第261章 楼房(第1页)

姚家大房的砖瓦房才住了没几年,姚家老宅还是茅草房,姚家二房一家两年前,才刚划了两块宅基地,连在一起建了六间正房的砖瓦房。位置就在他们家前面一排的正中间。

姚家大队住茅草房的还有不少人家。此时姚德业一家竟然将好好的砖瓦房给扒了,说要两块宅基地连在一起,建一栋楼房,不说这是姚家大队头一份,在整个宁乡镇也是头一份。

哦,对了,宁乡公社在七零年,已经从公社改成镇,姚家大队也变成姚家村,大队长也变成了村长。

很多事情的变化都加了。

有人问姚德业和苏怀兰两口子,他们二人也笑笑,只说家里孩子太多,住不下,干脆建二层小楼。

有人就说:“大业啊,你有四个儿子,建一栋楼也不够分啊,以后那还得建三栋楼给三个小儿子!”

姚德业就笑笑:“三个小儿子还小呢,还没上学,到时候攒了钱,再给三个小儿子盖!”

一旁有人也跟着说:“大业两口子能干。东边南园那块盐碱地,虽然种地不成,可是盖房子完全没问题。他家里宅基地多着呢!”

众人说笑间,时间过得飞快。

二层楼房建好了,顶楼是平的,也没起屋脊,正好当做晒海产干货的大晒台。

东西长2o米,南北长18米,楼房占地基本在中间偏后,前院大后院小,后院在东,前院在西,属于震宅。后院正东方位种上了三棵笔直的杉树,依次排开,东南方位种了棵玉兰花以后,正南方位也种了好几棵花木,都属于灌木类,但是树形又漂亮的。

这样一来,也就合了靠山的说法,中间三棵笔直的杉树,两侧是矮些又错落有致的花木灌木,这样就是中间高,两边低,不正好是“山”形吗。是山形,那就是有靠山。

有靠山就能旺人丁。不光自家人身体健康,不容易生病,家里人气也旺,毕竟做生意,做的是人的生意,那人气越旺生意才能越好。

正东杉树后面,是跟邻居家一起建的院墙,除了这道东院墙,北边和南边,栽种了常青树当篱笆墙,前面正西也是如此,只在正西偏南留了个口子,当做是大门。

等到姚德业家的二层小楼建好,一时间不少人过来看稀奇。有人看他们家除了东边,其他三面全都种了常青灌木树,反而都不建院墙,很多人便开始嘀咕。

有人忍不住便开口问:“你们家人见多识广,用小树当墙头,还真是头一回见。”

姚家人就说了:“这些常青树现在还小,以后还能长高呢,到时候修一修,跟墙头一样。”

外人看着稀奇:“虽然你们家这些灌木修剪的漂亮,看起来也挡不住人啊!”

姚家人就说:“家里建楼拉了饥荒,恨不能把家里的老鼠洞都掏一遍,亲戚家的钱,能借的也都借了,现在咱家就剩下一个面子光,修不修院墙都一样,没啥好偷的!”

言下之意,即便灌木矮墙暂时挡不住人,可是家里精光穷的,也没啥可偷的。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姚家村里的头一份,即便村里没有吃不上饭的,可谁家扒拉一遍,扒拉不出来个穷亲戚?近亲没有,远亲里总有的。亲戚间说话不注意,万一被人惦记上了,那不是平白给自己招灾祸吗?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用在房屋风水上,也一样适用。整个姚家村,除了姚德业家,其他人家都是小平房,姚德业家的二层小楼,就成了“木秀于林”,独独高出来这一家,原本是犯了风水大忌讳。

可是呢,姚家村和苏家村两个村子,再加上公社也就是现在的宁乡镇东西两个村子,慢慢已经连在一起了。姚德业家往南走,以前空着的宅基地,全都划出去了,最前边那条巷子,已经紧挨着宁乡东村了。而镇上别说是两层小楼了,连三层小楼早就出现了。

先是中学盖了三层小楼,再后来宁乡信用社也盖了两层小楼,再后来卫生院一口气盖了两栋长长的两层小楼,不过很快因为卫生院的人员设备升级,变成了宁乡镇医院,成了附近几个乡镇的医疗中心。北边几个乡镇,距离县城太远,自己乡镇看不了的病,一般先来宁乡镇医院看,宁乡镇医院的大夫看不了,再去县城医院。

所以姚家村苏家村,越来越像是镇上的一部分,不过本村的人却没什么感觉,也没觉得自己比旁的村高一等,该干嘛还是干嘛。

所以啊,这样一来,姚德业家的两层小楼,也就不算木秀于林了。

不过因着宁乡镇展越来越好,以前乡下停了的集市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恢复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除了五天一次的镇上集市,姚家村和苏家村之间的国道上,开始慢慢有人摆摊卖东西了,一开始有人卖家里吃不完的青菜,后来还有人挑着村里分下来的海鲜,有时候是晒干的海产干货。

这些摊位慢慢开始有人固定在此摆摊,倒是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过路人。

姚家人看着这些变化,觉得自家的百货商店也可以慢慢筹备了,不过面子上还要装作建楼拉了饥荒,暂时也不着急。

不过姚德业借着建楼的匠人还在,顺便多拉了些砖头,加上拆砖瓦房的旧砖头一起,建了院墙,将那四十多亩地的盐碱地给圈了起来。

院墙建好了,这块四十多亩的盐碱地,就不像无主之地那么荒了。

姚德业到处收来的旧船板,就堆放在盐碱地的大院子里,即便没有大门,也不怕人惦记,旧船板质地很硬,当柴火也没人爱用。

地方大,收来的旧船请人运回来,运到大院子里,也就随便往地上一扔,随便堆放,哪里都有。

后来老三姚萍提醒:“爹,下回人家再送来的船板子,堆到一个角落,别这么乱放。地方大了,可以考虑别的用途。”

姚德业从来都是个听人劝的,别管是媳妇还是儿女,反正家里人的话,他都听。

再后来有一次晚上吃完饭,闲聊天,姚萍就说了:“东边的大院子那么大,爹收来的旧船板子,即便开家具厂,也用不了那么大的地方。我倒是有个想法……”

盐碱地位于南园宅基地的东边,紧靠海边,东南方紧挨着码头。这个码头可不小,是姚家村,苏家村还有镇上两个渔业村一起共用的大码头。船上得的渔获,原先都是先拉回村委,再做处理。

姚萍的意思是,盐碱地只能盖房子,又不能种地,干脆先借给几个村的渔民们用,替他们省了力气,也能先聚集人气。

至于说以后?姚倩一下子就想到了,这块盐碱地除了建育苗场,后来还建起了一个海产品市场,成了远近闻名的批市场。批市场不止有摊位,还要建冷库,卖不完的海产品,进冷库做初级加工,再换上统一包装,这不都是来钱的路子?

正好盐碱地的前面有一条大路,往东南方向通向码头,往正西方向走几百米就是国道,再没有比这里更便利的。

果然姚萍提了个开头,老四姚宁就说:“先免费借给他们用,等他们都习惯用这里了,爹妈再给他们搭上棚子,收点手续费。”

姚继宗一听也佩服两个妹妹:“你们这是小火慢炖,图的是以后的生意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