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压抑的来到屋顶上。
这时候,小坚的妹妹出现了,对他说了一段台词。
大意是安慰,说她和父母都觉得,那辆车不是小坚偷的,是他花钱买的。
但小女孩说话的语气很戏剧腔,很刻意。
就像是导演随便抓了一个完全没演过戏的小孩,来临时凑数饰演这个人物。
徐枫看到的第一感觉,
也感到很别扭。
有点出戏。
这是安慰人?
生活化处理似乎才更好吧。
但细思,不对。
小女孩来安慰这个名义上的哥哥,本身动机就不成立。
双方是重组家庭,她俩不是亲生的兄妹。
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他俩关系也很差。
而且,小坚为了买车偷的钱,是要拿来给她上重点中学的学费。
她也是知道的。
她不生气?
徐枫倾向是不可能的。
那么她为什么会来?
答案很可能是父母让她来的。
她心里是不情愿做这件事的。
但又不得不来。
于是,她像完成任务一样,朗诵一般的口吻,说完了台词。
这就能解释的通了。
——
而对于人物的呈现,时寻给徐枫的感觉是很会抓特点。
几个主要人物,她看下来,基本都很有记忆点,一瞬间就有相关的情绪能浮现。
当然,这主要也是演员演的很好。
尤其是王智汶和蒋文丽。
可以说,都做到了完全寄居进角色的身体里。
但从她的角度来说,导演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至少,安排的很合适。
她过去见多了,有的演员明明哪哪儿都好,但就因为有些导演瞎安排,不会利用演员的特点,导致演的不伦不类。
有一些画面,构图,
也让徐枫觉得很美。
春日里,恬静的小道。
染着暮阳的长街。
挥洒着喧嚣的市井。
林荫下,惹人遐思的少男少女。
还有一个画面,徐枫则比较想私下里单独问问时寻。
那是影片中,生在街上的一幕。
几个人,费劲吧啦的用一辆自行车,运着个大冰箱。
尽管他们小心翼翼地控制,
但这大玩意儿,不是一辆自行车可以轻易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