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月的最后一天,明儿严氏要去上香,按理说楚沂也该去看看,但她上次受了伤,严氏就没让她去。
楚沂白日就跟陈嬷嬷管着布庄的事儿,晚上抽时间看会儿书,日子忙里偷闲,还算自在。
初一还安安稳稳,严氏几人也顺顺当当上香回来了,但初二朝堂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到楚国公下令府里的人都少出门,府里丫鬟也不许私下议论,楚沂让沂夏轩的丫鬟都管好自己的嘴,自己则是待在书房里看书。
这件大事,事关皇室。
如今的贤妃娘娘,在数年前残害十三殿下的母妃丽妃,黎王的母妃惠妃寻了当年的证人作证,证据确凿,板上钉钉。
虽然贤妃极力否认,但是那位宫人的姓名、出宫时间都登记在册。和当年事发之时的日子都能对的,又是丽妃宫中的老人,指认之后贤妃吓得花容失色。
她也不知道该死的人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这里,怕事情败露,怕别的事,总之光看她神色就有鬼。
皇上下令再审贤妃身边的宫侍,也问出来不少话。
此事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对着陈王落井下石,说贤妃娘娘为了儿子迫害后宫嫔妃,还不止丽妃娘娘一人。
其母如此,其子更不堪大用。
而彻查此事之时,因为十三殿下萧秉承被崇盛皇帝撤职,已经快一个月没上朝了。
他压根儿不知道此事。
彼时陈王也被禁足,连府门都出不了,更不知他母妃陷在如此困境之中。
秦临渊在朝堂之上不发一言,多说多错,这种时候,最好什么都别说。秦书妍是他女儿没错,可他还有儿子,还有别的女儿。
其余大臣都低着头,但都不动声色地用眼神说话示意。
想想之前,陈王和十三殿下如一母同胞的兄弟一般,十三殿下还总被陈王使唤,多少人暗地说十三殿下是狗,这么想想陈王是如何对萧秉承的,诸位大臣不免唏嘘。
都说天家无父子,想来天家也无兄弟。
难怪这样,估计陈王也是知情之人。
贤妃把丽妃害死之后,还把萧秉承带到自己宫中抚养,帮自己的儿子做事,真是用心险恶,心如蛇蝎,其心可诛。
众大臣原以为过几日陈王就被解除禁足,没想到今日在朝堂上,黎王带头揭露此事,有这样的母妃,除非陈王杀了崇盛皇帝造反,否则再和那个位子无缘。
崇盛皇帝看着地上跪着的几人,有贤妃,有惠妃,还有黎王……
他一双眼睛扫过众人,面无表情,也不知心里在想些什么。
第四十一章晋江文学城独发
大殿内没有声音,渐渐地,谁也不敢低着头乱看,屏息凝气,只把头低得不能再低。
崇盛皇帝挥挥手,侍卫就把跪倒在地上的贤妃带出了大殿,紧接着,众人听到崇盛皇帝沉声问黎王:“黎王,这证人你是何时找的,还有这些证据,又是何时发现的?”
惠妃跪在黎王的前头,她知道皇上问这个是为何,是怀疑证据早就有,只是等着如今告发。
便是这样又如何,错了就是错了,还管什么时候告发?
黎王跪在地上,回话道:“是前两日,丽妃身边的老人找到惠妃娘娘,惠妃娘娘担心错怪好人,儿臣就仔细审查一番,结果查出来这些东西。
儿臣思前想后,虽然贤妃娘娘这些年为宫中做下不少好事,可她残害后宫嫔妃,更有不少皇子公子死在她手里,十三弟更是深受其蒙蔽,若再不揭发,恐怕日后会酿成更大祸端。”
黎王说话掷地有声,“十三弟这些年将杀母仇人认作生母,想来,丽妃娘娘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崇盛皇帝双眼有些浑浊,他看着跪在地下的臣子和儿子们,眼中带着两分玩味。
这些话倒是大无畏,说得冠冕堂皇,可细数这些日子里每一桩、每一件事,哪一样不是针对陈王,当真以为他老眼昏花看不清了?
陈王不在殿中,贤妃辩无可辩。
崇盛皇帝当初的确宠爱丽妃,如今也气愤贤妃做出那种事。但是他的这些儿子,有哪个是真心实意为十三着想,都是借着机会浑水摸鱼,想要的是他现在坐着的这个位子。
他有一群好儿子。
崇盛皇帝又问,“那你以为当如何处置?”
惠妃想给儿子使个眼色,但是她跪在黎王前面,而且黎王已经开口了。
黎王自是希望把两人处死,诛其族人,让陈王再无翻身的机会,可那样说,未免目的太明显了。
黎王低着头道:“儿臣以为,贤妃娘娘残害后宫嫔妃、杀害皇子一事证据确凿,当按宫规处置。而七弟身为贤妃娘娘的独子,这些年来,也因贤妃所作所为受了不少好处,既是亲子,那便不可能半点不知情,更不可能全然无辜。不过罪有轻重,若是七弟并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那可以从轻发落,若是罪大恶极……自当按大越朝的律法处置!”
黎王想,若不借着这个机会彻查陈王,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万一给陈王东山再起的机会,那他这个始作俑者的下场只会更惨烈,到时候陈王可不会对他手下留情的。
对敌人心慈手软,那便是把自己送上断头台,黎王可不会干这种蠢事。
陈王下场只能有两个,要么处死,要么就终身幽禁,流放黎王都不放心,怕他路上跑了,去西北找赵王借兵谋反。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陈王也别怪他。
只不过黎王此刻一心想着把陈王摁在地里起不来,倒是忘了曾经萧秉承说的不争就是争的那句话。
此时他眼里有仇恨,有野心,被坐在上头的崇盛皇帝看得一清二楚。
而陈王的仇人可不少,此时此刻,庆王也站出来道:“儿臣以为六弟所言不虚,说得也在理,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皇子犯法尚且与庶民同罪。后宫嫔妃,不为表率,却不顾法纪,传出去会让天下人耻笑,若不以儆效尤,难平民愤。”
紧接着,八皇子誉王也站出来了,“儿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