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量投资的涌入让原有流通领域的企业估值不断提升,也带动了相关资源价值的不断提升。
比如做汉堡,最简单的那种需要面包和肉排。那么大家都去投资做汉堡了,面包的原材料面粉,以及肉排的原材料肉一定会上涨。
当一个企业这么做的时候还不明显,但是当众多企业都如此做的时候可怕的后果就开始显现。
虽然米国的农业异常达,但是每年的生产是有定数的。
因为生产的原料多了卖不出去价格就会暴跌,所以一般来说每年播种前都会按照往年的销售额做规划。
哪怕是资本大量进入,产量也不会一下子多出太多,价格也自然居高不下。
其实很多年前大资本就控制了米国大半的农业生产,掌握了农产品的定价权。
但是他们不敢贸然提价。因为米国是个农业极其达的国家,生产的食品哪怕是再浪费也够养现在米国好几倍的人口了。
大资本虽然屡次想提价,但是碍于市场经济供需关系的限制只得作罢。
毕竟你的价格提升的太高,人家可以在农场主、农民那里买。虽然他们手中的东西不算太多,也掌握不了价格,但是供应整个米国是绰绰有余。
因为米国这地方食物总产量实在是太高了,愁的是卖不出去,资本加价不是自己搞自己吗?
要知道前些年米国的大粮商为了将农产品卖出去可是愁的头都秃了。别说是涨价了,降价也行,只要能卖出去就谢天谢地了。
直到几年前大粮商们找上了老大哥苏国,这才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这很难令人置信,苏国这个米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竟然会是米国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榜一大哥。
说到这个自然是有原由的。
因为赫鲁晓夫无视自然环境,在苏国全境种玉米的谜之操作,让苏国的农业元气大伤,一直都没恢复过来。所以使得苏国必须要靠进口才能解决国内粮食不足的窘境。
遍关全球,只有北美、南美的粮食产量最高。往年苏国都是在南美进口粮食的。
只是7o年代以来米国开始加统合南美,所有不跟随米国的国家都被米国重创。
如阿连德,一国之大统领,因为反抗米国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此南美变成了米国的一言堂,农业的开权也基本落到了米国大资本的手中。这使得苏国无法再从南美获得物美价廉的粮食。
资源都到了死对头手中,按说这些粮食肯定是买不到了。想到自己的国民要饿肚子,苏国的领导人是一头包。
但就在苏国领导人愁的时候,米国的大粮商们找了上来。虽然阵营是敌对的,但那是国家的事情,资本家可是没有国界的。
于是愁的卖不出去粮食的米国大粮商,以及愁的买不到粮食的苏国政府一拍即合,开始了贸易。
其实米国联邦政府是屡次呼吁粮商们不要将粮食卖给苏国的,这可是妥妥的资敌。
但是粮商们可不管那么多,告诉联邦政府要不就把我们的粮食包圆了,要不就别bb。弄得联邦政府也没辙了,只能默认了这件事。
有了外部客户,粮商们的心气自然就高了,有了提价的底气。
加之近些年大量资本涌入流通领域,大量外来资本的进入必然让原有的资源产生溢价,让粮商们一下子嘚瑟起来了。
因为他们现在手中的粮食从卖不掉的、需要花钱去存储的压仓货变成了稀缺资源,可以待价而沽了。
只要涨的不是太过分,投资无路的外来资本还是会抢着要的。
毕竟这几年米国每年的货币总量大幅度增加,商业银行的放贷压力也大。
而商业银行只会把钱贷给能偿还利息和本金的企业。现在能基本无风险偿还给银行的本国企业,只有那些投资生活必需品以及流通领域的企业了。
这样一来那些投资流通行业的企业手中的钱就更多,也就促使他们去购买更多生活必需品以及流通领域方面的资源。
就这样滚雪球,让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当然还有汇率因素。正常来说就算国内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外国商品平抑本国的物价。
但很可惜的是美元在这几年表现的非常萎靡,币值不断缩水,进口成本在不断的增长。
加上相关资本集团要求联邦政府加大进口关税,使得进口产品更加昂贵,民众自然也买不到廉价的商品。
所以物价就像一头出笼的猛兽,已经拽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