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与广大百姓的民心所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公元前2o6年,冬季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霸上。
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颈上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
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
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
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资治通鉴》汉纪一)。
比起项羽,刘邦率先一步到达咸阳。
刘邦率领部队刚进咸阳的时候,咸阳的百姓夹道欢迎!
此时的项羽,深陷与秦将章邯的2o万战争中。
刘邦采用“约法三章”安抚了千万民众,这就无形之中,给全国的百姓制造了一种错觉:与项羽相比,刘邦才是老百姓心目中最佳帝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邦得到了强大的民众支持,为自己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
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
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
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
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
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霸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订立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
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道理。
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
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
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资治通鉴》汉纪一)。
百姓们听到后,都认为刘邦这一举措切实可行,而且也保障了他们的权利,使得他们能够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先来看约法三章的意义,获取民心支持是约法三章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之后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约法三章”的内容为: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杀人者要被处死以命偿命,伤人者要受到处罚,盗窃者也要被判罪。
除此之外,刘邦还下令将秦朝之前所制定的极其苛刻的法制一律废除。
在秦朝灭亡后,刘邦最大的敌人便是项羽了,两人曾僵持多年,直到公元前2o3年,生垓下之战,项羽全军覆没,刘邦大获全胜才彻底结束了楚汉之争。
于同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了登基大典,定国号为西汉,汉朝正式建立。
但其实,刘邦的获胜还要归功于刘邦之前提出的“约法三章”。
由于约法三章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平等的追求,因此,约法三章一经提出就获得了民众良好的反应和支持,这也为他最终打下江山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
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
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挥。
佐策入关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早在下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
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