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小说>孙子兵法读后感 > 第十篇 地形篇(第1页)

第十篇 地形篇(第1页)

原著载文】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白话精读】

行军打仗,会遇到各种地形,作为主帅应该认真考察地形,再决定是进攻还是防守,并要考虑进攻的方式或防守的方式。如果出现以下六种情况,我军是必定要失败的,一是,临阵对敌却不战而逃;二是,士气不振且指挥不灵;三是,只有主将勇猛,士兵非常怯懦;四是,部下不听主帅的命令,擅自出战;五是,主帅懦弱无能,无法领导军队;六是,主帅对敌情判断失误。另外,有利地形只是战争的辅助因素,只有正确判断敌情,仔细观察地形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经典战例】

孔明草船借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智慧的化身。到底这次他又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呢?话说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自率领八十多万军队,准备从陆地和水上两路进攻东吴。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局势,建议刘备与东吴共同抵抗曹操,然后从中得利。刘备立即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并派他到东吴去说服吴主孙权。于是,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与东吴大臣展开了多场辩论,费尽心思之后终于让孙权和周瑜决定要与刘备联盟对抗曹操。在此过程中,周瑜发现了诸葛亮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才能,认为这对东吴不利。于是周瑜便想出了各种办法,想除掉诸葛亮以免除后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便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安然无恙地应付过去的一场好戏。这次的行动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知己知彼,善于观察天气和地形的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到底草船借箭是如何实行的呢?

话说诸葛亮来到东吴之后的某一天,周瑜便请来诸葛亮与东吴的众位将领一同商议对抗曹操的计策。周瑜对诸葛亮说:“现在曹操的兵马就快要到了,两军要是在长江上面开战,孔明先生认为用什么武器比较合适呢?”诸葛亮回答说:“根据地理环境,当然是用弓箭最为合适。”周瑜笑着说:“我的想法跟孔明先生的想法一致,但是东吴军队现在正缺少箭,不知先生能不能造出十万枝箭,以满足作战的需要?这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想害自己,早已想好了应对的办法。他说:“周都督既然有命令,我诸葛亮怎么敢推辞,不知道这十万枝箭,都督什么时候要?”周瑜说:“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怎么样?”诸葛亮笑着说:“现在大战在即,十天恐怕来不及了。”周瑜原想十天已经很少了,没想到诸葛亮还嫌多,便问道:“那么孔明先生认为需要几天呢?”诸葛亮说:“三天就够了。三天之后,我便向都督交出十万枝箭。”周瑜听完诸葛亮的话之后,吃惊地说:“这可是军令,孔明先生可不要开玩笑。”诸葛亮说:“我哪里敢跟大都督开玩笑,我可以写下军令状,如果到时候交不出十万枝箭,便心甘情愿接受处罚。”此时,周瑜以为诸葛亮中了自己的圈套,心中大喜,立刻命人拿来纸墨笔砚,让诸葛亮写下了军令状。随后,周瑜还假装好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如果完成了这件大事,到时候我必定有重谢并且为您摆酒庆功。”诸葛亮淡淡地说:“造箭的事,今天恐怕来不及了,我看就从明天开始算起吧。三天之后,都督尽管派人来取箭就是了。”说完,诸葛亮便大步走出了周瑜的军营。

话说诸葛亮走后,东吴的大臣鲁肃非常吃惊地对周瑜说:“三天之内怎么可能造出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不会使诈吧?”周瑜笑着说:“我不管他会不会使诈,总之,他已经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后他要是交不出十万枝箭,就拿他治罪。另外,替我传令下去,所有的工匠都要故意拖延时间,造箭的材料也不要给他备齐,我看他怎么造!”周瑜知道鲁肃与诸葛亮的交情不错,随后便派鲁肃去诸葛亮那里探探口风,看他到底想做什么。鲁肃来到诸葛亮的住所之后,诸葛亮一见到鲁肃便故意假装自己毫无办法,很为难的样子。他对鲁肃说:“先生啊,这次您可要救救我啊!三天之内,我怎么能造出十万枝箭呢?”鲁肃回答道:“这都怪孔明先生自己,谁让你在大都督面前夸下海口的,我可没有办法救你。”诸葛亮扮出很可怜的样子对鲁肃说:“事到如今,我也没有办法了,只希望先生借给我二十艘船,每艘船上要有三十个士兵,船上要摆满稻草人。这样也许我三天之后还能造出十万枝箭。但是这件事您不能告诉大都督,不然他会坏了我的好事。”鲁肃觉得这些要求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便随口答应了,见了周瑜以后也真的没有提到这件事,只是对周瑜说诸葛亮现在很苦恼,正在想办法办好这件事。周瑜听到鲁肃的话之后,觉得非常奇怪,但他又确实搞不懂诸葛亮到底想做什么。

话说,鲁肃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偷偷借给了他二十艘船,但是诸葛亮第一天根本没有什么行动,第二天还是如此,一直到第三天的凌晨,诸葛亮才暗中请鲁肃来到船上。鲁肃急忙问:“你把我请到这船上到底有什么事?”诸葛亮说:“我特地请先生来船上取箭。”鲁肃又问道:“这里怎么会有箭?”诸葛亮笑着说:“这个您就不必多问了,等一下先生自然就明白了。”随后,诸葛亮让士兵们划着这二十艘船,并排在一起,朝着对岸曹操的军营前进。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又下令士兵快速前进,不久后,船只已经接近了曹操的军营。此时,诸葛亮命令士兵将船调过来,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然后在船上击鼓大喊大叫。鲁肃吓得魂飞魄散,立刻说:“孔明先生,您要干什么!这样击鼓又大喊大叫,如果曹操听到了,出兵来攻打,该怎么办?”诸葛亮大笑着说:“不用担心,这江上大雾连天,根本看不清东西,曹操不敢轻易出兵。现在我们只需要喝酒作乐,等到大雾散去了,再返回就是了。”

话说,对岸曹操军营中的士兵听见不远处的江上传来击鼓声和呐喊声,便急忙向曹操报告。曹操接到报告之后,对手下的将士说:“现在江上大雾弥漫,东吴军队突然到来,其中必定有埋伏,我们不可以轻易出战,派五千个弓箭手,用乱箭射杀他们。”随后,曹操的五千个弓箭手,万箭齐发,朝诸葛亮这边射了过来。曹操担心五千弓箭手不够,又增派了三千个,加起来一共八千个弓箭手。这八千个弓箭手,一齐向江中射箭,顿时箭如雨下。不久,诸葛亮又命令士兵,把船头调过来,一边击鼓一边呐喊继续前进。这样一直到了天亮,雾气快散去了,诸葛亮才命人划船返回江东。此时,二十艘船上的稻草人及船身上已经插满了箭。曹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派兵去追,根本追不上诸葛亮。在返回东吴的路上,诸葛亮对鲁肃说:“我大概算了一下,每艘船上大概有五六千枝箭,现在有二十艘船。这十万枝箭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造出来了。”鲁肃佩服得五体投地,又问:“孔明先生真是神人,你怎么知道今日江上会有大雾?”孔明回道:“带兵打仗,就要懂得考察环境,注意天气,观察敌情,不然怎么能够取胜。我在三天前便已经算出三天后会有大雾了,所以才敢在大都督面前承诺,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此时,船已经到东吴岸边了,周瑜派五百士兵来取箭,一算下来,竟然有十多万枝。至此,周瑜陷害诸葛亮的计谋没有成功。

东晋南燕之战

这是发生在东晋与南燕之间的战役。实力较弱的南燕为何敢挑战东晋呢?到底哪一方能取胜呢?请听下文慢慢道来。

话说,淝水之战(见第四篇)之后,前秦被姚苌建立的后秦所取代。此前在前秦统治之下的各地方势力又各自建立了政权,中国北方重新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为了相互吞并疆土,这些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南燕便是这些割据势力中的一个。统治南燕的慕容德此前乃是后燕的范阳王,镇守在邺城。公元396年北魏的军队将后燕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的慕容德多次被北魏军队围困,在公元398年迁都滑台(今河南滑县地区)建立了南燕,随后滑台又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境地。第二年,他又迁都广固(今山东益都县西北部地区)。且说,在当时众多的割据势力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是北魏、南燕、后秦还有东晋。在淝水之战后,东晋乘机收复了青州、梁州等地区。随后不久,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裂,这些地方又被南燕和后秦占领。平民出身的刘裕因为在平定叛乱中立下了战功,掌握了军权,随后又控制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刘裕掌权之后,在政治上通过排除异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经济上减免赋税以缓和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军事上主张恢复中原的政策,积极训练军队,准备北上。这些政策的施行让东晋的国力逐步增强。经过了一段日子之后,刘裕就开始思考北伐的策略。南燕因为与东晋接壤,便自然成了刘裕北伐的第一个目标。在与南燕作战的过程中,刘裕准确判断了敌情,认真考虑行军的路线,并利用有利的地形,击败了南燕。公元409年,南燕的统治者慕容超派兵攻下了东晋的宿豫(今江苏宿迁地区),并俘虏了当地的东晋官员,然后离去。随后,南燕军队又攻陷了济南,抓了官员和百姓后逃走。与此同时,彭城南部地区的老百姓纷纷筑起了土堡,抗击南燕军队。此时,刘裕认为北上讨伐南燕的时机到了。但此时只有少数人支持刘裕北伐,多数人对击败南燕缺乏信心。刘裕分析说,南燕的疆土非常小,并且政治十分腐败,统治者又缺乏长远的目光,因此认为一定可以战胜南燕。随后,刘裕打算一路北上,攻打城池,攻下来之后再派兵把守,一步一步推进。同年的四月十一日,刘裕便率领十万多军队从建康出发,渡过长江,经淮水到了泗水,然后继续前进。不久,他来到南燕的琅邪。东晋军队到达之前,刘裕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急忙将营城和梁父两个地方的军队调走。随后,晋国军队浩浩荡荡地继续往前推进,试图从琅邪赶到广固然后再直接杀向南燕的都城。而从琅邪到广固一共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由琅邪经过莒城,然后再经过大岘山,最后到广固,但是中途的大岘山非常险峻;第二条就是经过营城再到广固,但路程非常远,耗费时间;第三条是经过泗水、梁父然后再到广固,但山地很多,不方便行军扎营。此时,刘裕的头脑非常清醒。他根据北伐之前南燕军队攻下东晋城池,抢劫之后又逃走的事情,推断南燕统治者是个没有远见的贪婪之人,又从南燕调走莒城和梁父的守军判断南燕军队根本没有打算在大岘山以南的地区作战,而是想让东晋军队深入南燕的内部疆土,然后发挥他们骑兵的优势。随后,刘裕当机立断,选择了第一条路。刘裕的部将说:“如果南燕军队在大岘山伏击我们,那我们不但北伐无法成功,而且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刘裕将此前自己心中的推断告诉了众位将士,坚定了他们越过大岘山,直奔南燕都城的决心。

话说,南燕的统治者慕容超得知刘裕率兵北伐,便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大将军公孙五楼提出了三条计策,分别为上计、中计和下计。上计是南燕军队远道而来,南燕军队先避其锋芒,打持久战,拖垮敌人,然后再率兵断了东晋军队的粮道;中计是让镇守各个城池的主帅死守阵地,将附近的庄稼全部毁掉,让敌人没东西吃又不能攻下城池;下计是放敌人进来,然后双方决战。应该说,公孙五楼的上策是非常有战略意义也是十分保险的一条计策。如果慕容超采纳了这条上计,那么南燕军队可以守在大岘山,依靠山势的险峻伏击东晋军队。但是非常可惜,慕容超并没有采纳这条建议,认为东晋军队长途跋涉,一定非常困倦,坚持不了多久。最后,他采纳了公孙五楼的下计,根本不听文武大臣的劝阻。同年的六月,刘裕率领军队翻过了大岘山。过了大岘山之后,刘裕非常高兴,因为大部队此时已经通过了最危险的地带。随后,刘裕看见所到之处都是成熟的庄稼,大军没有了缺乏粮草的忧虑,更是高兴,认为胜利已经不远了。不久,第一场战争在水源城展开。双方为了争夺水源城展开了激烈地战斗,最后东晋将士奋起力争,拿下了水源城。占领水源城之后,刘裕便部署军队,准备攻下临朐城。在临朐城,慕容超派出骑兵部队,夹击晋军。刘裕一早知道南燕的骑兵部队非常厉害,在战前已安排好了四千骑兵分布在大军的两侧,以抵挡南燕骑兵对中间步兵的进攻。双方在阵前打得天昏地暗,半天了还不见胜负。此时,刘裕的部下建议抄小路偷袭临朐城。结果偷袭成功,慕容超在惊慌失措当中,逃往了广固城。刘裕又率兵追击到了广固城。但是广固城四面都是山涧,一时间难以攻下。刘裕随即命令士兵修起高高长长的城墙,围困广固城。此时,城中的慕容超没有积极组织防守,而是消极地等待后秦的援军。终于在第二年的二月,刘裕下令四面攻城,城中的大臣开门投降,慕容超被斩杀。至此,东晋彻底消灭了南燕。综观此战,刘裕取胜的原因在于他非常了解自己和敌人,并分析了地形对敌人和自己的利弊。而南燕失败的原因在于慕容超缺乏远大的目光又不听劝告,放弃大岘山这一险峻地形不守,不懂得利用有利的地形来攻击敌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