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们都畏惧,甚至楚国贵族也希望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变故。
对于他们的父亲王赢政而言,表面上仁慈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利益权谋。
嗒嗒嗒嗒嗒——
扶苏伫立于幕府门外,凝视着那铁骑消失在远方。
“父王,为什么您坚持孤身一人行动呢?”他眼神困惑,望着远去的身影。
扶苏内心疲惫不堪,尽管匈奴灾祸由他惹起,但他坚持心中的道德准则——施行仁政,是他不可动摇的信仰。
无论再遭何事,他都会选择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应对,他坚信那是中了匈奴奸计。
再次生同样的事件,他依然要依靠仁德说服对方。
随意杀戮无辜,跟那些游牧民族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夺战马,掠夺牛羊,甚至还传说他在上郡屠戮了各部落,不论老幼。
这样残忍的做法,和匈奴的行径有什么差异?
秦国应该凭借自身的教化来传播仁爱而非野蛮。
他的拳头攥紧。
这样的秦国,一定要变革,且不能再让第三子登基。
这不仅关乎他个人,更是希望秦国能够走上仁政法制的道路。
对此,他与昌平君怀揣相同的理念,并持续信任着他。
可能世人会认为他固执或是愚笨,但他对仁德之道的执着,正体现了儒家教义中最恐怖的地方。
坚定不移,越是单一思维的人,受到这种影响后就越是坚守信念,坚定推行儒家精神。
诸侯分封制。
这个词从扶苏口中低声响起。
他已经酝酿了许多想法,期待着登上王座后的改变。
毕竟,秦国的强大……
兵力更为雄壮。
在短时间内,拥有十万匹战马,一夜之间组建了十万精英骑兵,全是秦国精锐,名叫秦锐士兵。
秦锐领兵,带着两千名大刀手离开咸阳,疾驰直奔军营。
率领这支十万人的骑兵军团浩浩荡荡穿过襄城与昆阳,径直奔向召陵。
楚国此役不仅胜利在望,而且是压倒性的胜利,秦国众多城池落入他们的掌控之中。
然而秦锐对此并无太多挂怀,只是淡淡地道:“两次生擒昌平君。
”
他手中捏着地图,此时队伍已过昆阳,而后面的地域皆为楚国占据。
尽管魏国有令武卒的实力惊人,虽曾遭白起重创,但他们军队的强大仍然不容小觑。
齐国的骑兵更是远近闻名,他们的骑兵极为精良,若是非匡章本人决然不会如此笃定。
然而,秦锐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精兵对阵齐国久负盛名的强弓骑兵,结果竟是自己把敌军斩得落花流水。
经过商鞅变法,士气如虹的秦锐士兵人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秦锐所说的六十万兵马,并不包含其他辅助兵种,那便是商鞅革新后的秦国内全部由精锐组成的六十万战力。
楚国虽地大物博,军队却无力抗衡,或许正是因为战乱较少。
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楚国土地广大非同小可。
王贲看着地图道:“项燕集结六十万大军,扎营在郢陈。
”自从消灭李信之后,项燕的大军便驻扎于此。
"既然如此,我们避开项燕直接攻往寿春。
"秦锐作出决定,要一举解决昌平君及其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