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梅,你是个实心眼儿的孩子,心里没有弯儿。你记住,凡事要认命,不能任性。遇见事儿了,不要和石头吵架,那边儿是他的爹娘,他也没有办法。”太奶奶往西边看了看说。
“大奶,我就没有见过这样的爹娘。”妈妈低头朝眼上抹了一把。
太奶奶说:“我不是说了吗?这是命,得认。人富损财,马壮损力。遇事儿低个头,说几句好听话。老话说,好胳膊好腿,不如有个好嘴儿。”
妈妈看似听进去了,婉玉知道,妈妈性子直,认死理,宁愿多干活儿,也不会说好听话偷懒。
从太奶奶的絮絮叨叨里,婉玉明白了自己的奶奶为什么和老太君一样。
原来太爷爷辈儿有弟兄三个,只有自己的亲太爷爷有了两个儿子。
老大就是自己的爷爷,娶了奶奶后,连生了四个儿子。老二,自己的二爷,远走他乡,一直没有音讯。
所以奶奶就成了老李家的贵人,当然和她本来脾气大,好吃懒做有关系,在家里上至公婆,下至爷爷,谁都得让着她。有次爷爷生她的气了,想打她一顿,结果,她缠着爷爷闹了几天,扬言不打死她,就天天闹。闹得爷爷无法,只好投降了。
后来就成了现在这样,几十年了,不可能会改了。
太奶奶煞费苦心地劝说妈妈,钢直易折,是不想妈妈生气。真是用心良苦啊!婉玉想。
婉玉趴到妈妈腿上,用小脸蹭蹭妈妈说:“婉玉爱妈妈。”
“看,多好的孩子,为了孩子,不值当的事儿,别那么较真儿。”太奶奶摸着婉玉的小脑袋说。
妈妈似有所悟。
第二天早上,妈妈说:“石头,今天大奶怎么还没有来?”
爸爸说:“天冷,咱都在家里,太奶奶可能不想起床吧。”
妈妈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不行,我心里不得劲儿,你还是去大奶家看看吧。”
爸爸走了,好久不回。
婉玉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妈妈也是在屋里转来转去。
妈妈给婉玉戴上帽子,围上围脖,扯着她的手,走出家门,见有好多人在那里嘀嘀咕咕。
见妈妈和婉玉出来说:“石头家的,你大奶昨天晚上没了。”
妈妈一下子怔住了。宛玉也愣住了。
爸爸回来说,大奶穿的干干净净,头梳的整整齐齐。和平常一样爱干净。躺在床上,脸上带着满足地笑。
看来人是有感觉的,太奶奶昨天晚上说的那些话,是有理由的。
总算通知到了太奶奶那个远嫁的姑娘。她和太奶奶一样,瘦小,畏畏缩缩,看起来就不是能当家的样子。
我们这儿有个习俗,老人的棺木下到墓坑里时,儿女要奋不顾身地跳到里面去。意味着不舍得爹娘走,显出孩子的孝顺,是老人临走时最后的一份体面。
太奶奶下葬的头一天晚上,姑奶奶悄悄的找到爸爸和妈妈,还没有张口,泪流了一脸,说:“石头,娘下葬时候,该我往墓坑里跳。可是你姑父他不让,说我已经嫁到他们家,是他们家的人了。”说完,捂着脸哀伤地不能自已。
女人在婆家地位低,姑奶奶这软弱的性子,大家都知道。
爸爸想了一下午说:“姑,姑父说的对。你不用管了,这个事用不到你,我是弟兄中的老大,是我的事儿。
爸爸去了西院。又黑着脸回来了。
妈妈忙问:“怎么说啊?”
“咱娘说他还没死。我跳里面算怎么回事?是咒她早死!”
妈妈又问:“咱爹嘞?”
“咱爹看着想愿意,又不敢拗咱娘。”
妈妈气愤的说:“那我跳。大奶给咱们看孩子这么尽心,比我的亲奶奶还亲。”
爸爸难得硬气一回:“说啥气话,能轮到你?你还怀着身子呢。咱娘同不同意我也得跳。”
婉玉没能去太奶奶的墓地看爸爸跳墓坑。
这还是习俗,老人去世后,她喜欢哪个孩子,就得拿根红绳把孩子拴到石磨上,免得老人喜欢孩子,会把孩子带走。
太奶奶喜欢婉玉,所以婉玉就身穿孝衣,用一根红绳象征性的系到家里的石磨上。
后来听说爸爸不顾旁人的拉扯,跳到了墓坑里。
太奶奶下葬后,奶奶往床上一躺,一天没吃饭。来了几波人,怎么劝都不行,最后爸爸跪到床前,磕头认错,她才起来吃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