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说的详细一点儿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小人。
具体的意思就是,皇帝的身边有了奸臣,皇帝受了奸臣的迷惑,需要有人帮助皇帝消灭奸臣。
这个词的由来其实是有依据的。
相传在西周建立初期,周公分封诸侯的时候曾经规定,倘若周王受到攻击,有了危险,其他的诸侯有义务,也有必要来救援周王。
这个规定流传下来后,就与“清君侧”的意思差不过了,但这个规定却有一个正规的名字:勤王。
清君侧与勤王的区别就在于勤王是中央出命令,要求地方起兵勤王;
而“清君侧”则是地方主动,也就是没有接到中央命令而擅自起兵的。
那为什么清君侧,会成为造反的代名词呢?
原因很简单!
你想如果皇帝身边有了奸臣、小人,皇帝自己会察觉不到吗?
就算皇帝一时受了迷惑,鬼迷心窍分不清忠奸,那朝中还有许多大臣呢,哪用得着你大老远带着军队来替皇帝打扫屋子。
再加上一般很少有哪个朝代会主动要求外将来中央“清君侧”。
如果做了,那就是引狼入室,引火烧身。
比如说东汉末年,朝政被宦官把持,大将军何进于是邀请董卓的西凉军入京,结果何进自己死了不说,就连东汉最后一口气也被董卓给弄断了。
西汉初年生的七国之乱,叛军便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当年,汉朝刚刚建立,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分封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为诸侯王,还立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的誓约。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刘氏子孙,才能称王,否则天下人都要共同讨伐!
这两个内容既涉及到功臣和士人的利益和忠诚,也涉及到刘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和安全。
刘邦的这个做法本是出于好意,以为自己的儿子们都是骨肉血亲,能够在危难时互相帮助。
可他没想到的是,分封却出现了问题。
汉四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己请封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
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死后,刘邦迅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江苏邳县。
汉高祖六年,刘邦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说齐语的都归属齐王。
前2o4年三月,楚汉之争,楚兵围汉王三重。
狂风从西北卷来,树折房破,飞砂走石,白昼如同黑夜,楚军一时大乱。
而汉王乘乱时与数十骑冲破重围逃走。
行经沛县,派人寻找眷属,全家已逃亡,不知去向。
汉王在奔走途中遇见子孝惠与女鲁元公主,共登一车仓惶而去。
楚骑兵追赶汉王,汉王见情势危急,就将子女推下车去。
滕公又将二人收登于车,总算逃离虎口。
审食其与汉王父太公及夫人吕后从小道逃走,反与楚军相遇,项羽将他们安置军中做人质。
汉高帝七年,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伐他。
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刘邦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
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
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
刘邦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
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
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